首页 > 心得体会

《幸福是什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5-05-01 07:11:09
《幸福是什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全文共12486字)

第一篇:读书心得:幸福是什么

读书心得:幸福是什么

一回到家,就是要交正在读四年级的侄子写几篇作文,其中有篇是读《幸福是什么》的文章后写一篇读后感。那篇文章写得很好,讲得是三个小伙子一起修好了村里的水井,智慧女神感谢并祝福他们幸福,然而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即让他们各自探索,三年后再在井旁相遇。一个为人医生,为人治好疾病,一个做过各种工,到处帮助别人,最后一个种小麦食为村人提供粮食。三个人无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服务别人,利人利己,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幸福的。这固然真理,然而我相信幸福有更多的含义。

你幸福吗?对于我们现在来看,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和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就好。有人说:幸福就是牵着一双想牵的手,一起走过繁华喧嚣,一起守候寂寞孤独;就是陪着一个想陪的人,高兴时一起笑,伤悲时一起哭;就是拥有一颗想拥有的心,重复无聊的日子不乏味,做着相同的事情不枯燥。

我想说,若能停下那忙碌的脚步,好好打个电话回家,好好留个星期回家看看爸爸妈妈,这才是幸福的事情。

重阳节刚刚过去,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学校过的,应该大家都没什么感觉吧。重阳节一大家上山祭祖的日子。重阳节在外,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有种思家的感情?

上大二了的我们,不是为了做什么干部而忙碌,就是为了社团每日奔波,不是为了考各种证而“充实”日子,就是为了各种的利益而强求自己参加活动。有谁还会静下心来,好好地想想以后要走的路,有谁还会静下心来,好好地打打电话问候家人,有谁还会静下心来,静静地看一本书。

小小的事情就会铸成大大的幸福。我也深切知道,我们是那么地身不由己,很多事情又不得不我们这样地奔波努力,考证实习。是的,为以后,为将来,为家人。但是,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百忙中,有那么地小空暇时间,把所有的事情抛开,好好地陪一下我们的爸妈,我们的最敬爱的家人。

上个星期我不舒服赶回家看病诊治,父母永远是那个最关心你的人,好好的照看你。也许距离很近的人也未发现,而却收到遥远父母那份牵肠挂肚的关心。我们寒窗苦读了十年又怎么样呢?你又给你的父母什么了。你有一直无时不刻地关心他们吗。我知道大家都爱刷微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一条:《长大了要为父母做的8件事》第1件:定期带父母去做体检 ;第2件: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第3件:帮父母完成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第4件:陪父母重游故地;第5件:与父母一起拜访他们的朋友;第6件:经常给父母拍照;第7件:跟父亲做交心的沟通;第8件:带父母去旅行。

也许有些事情我们还不能做,那就以后再做。有些事情我们现在能做,就马上去做。停下那忙碌的脚步,好好打个电话回家吧,好好留个星期回家看看爸妈吧,这才是幸福!这才是我们为人子女应该要的幸福!爸妈幸福,我们自然也就幸福起来。

第二篇:《德育是什么》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了《德育是什么》这本书,感受颇深。我的理解是: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细节,一个人的细节往往最能反映出他的修养和深层次的素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福特公司的老板福特先生当年就是因为在面试前捡起了门口的一张废纸而被录用了。

德育是什么?对教师而言,德育是责任,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培养出一批学习的机器。对学生而言,读书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前(转载请注明来源WWW.)途,更是为国家效力。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关爱。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有的老师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优等生“眉开眼笑”。对中等生“不声不响”,对后进生“大喊大叫”,这些就是不公正的表现。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期待。将孩子培养成人,是份辛苦的工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学校基因。高年级学生的一言一行,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一个孩子在跨进校门的那一刻,就遗传了学校的德育基因。

德育是什么?德育是树木之根。一棵参天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离不开深深扎根于地下的根系,根越深,树木的生命力就越强。

德育是什么?德育不仅仅是分数。

我们对学生要求的仅是分数,但社会对学生要求的并不仅仅是分数。没有分数,教师和学生今天都过不了关;只有分数,学生明天过不关的。所以,一个负责任的优秀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分数,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句话是在讲到德育的现状时说的。学校生活中确实如此。德育在改革发展的潮流中遇到了新问题也是很正常的,这也为我们教师创新德育的方法提供了机遇,特别是创新德育的惩罚方法。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先育人就去教书,书往往是教不好的。育人育得好的,书没有教不好的。所以说,教师职责是育人教书而不是教书育人,育人应放在第一。

第三篇:《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人类学是什么

作者:王铭铭

第一章 人看人

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弗兰兹.波亚士)

弗兰兹.波亚士(franz boas,或译博厄斯,1985-1942),德裔美籍人类学家,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奠基人之一。波亚士致力于进化论历史观和种族主义的批评,提倡实地文化研究,崇尚文化相对主义,所著<种族、语言与文化》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思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

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则使我们看到,全人类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种族的差异是表面现象,不可能导致种族之间的智力、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第二章 他者的目光

我们的学科让西方人开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种族或一个人群将被他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时候,它达到了成熟。只是到那时,人类学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项使文艺复兴更趋完满并为之作出补偿的事业,从而使人道主义扩展为人性的标准。(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

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claude levi-strauss,1980—)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20世纪人类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从人群之间的交流来透视社会,为此他对亲属制度、神话、宗教展开广泛的探讨,为比较人类学提供了最精彩的范例。他著有《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和《神话学》等名著。

致力于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十分关心“别人的世界”。别人的世界可能指石器时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指人类学家研究具体的人群时面对的不同于自己的文 ……此处隐藏8007个字……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的。生命 不是由分子和原子堆积的,而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有序的结构细胞堆积的。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非周期性晶体染色质纤丝如何控制生物体时空上的 生长发育?薛定谔“微型密码”的富有创造性的假设令人拍案叫绝,也许正是这 个假设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催化作用,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说明了这个假设是完全正确的。

象受精卵细胞核这样小的物质微粒, 怎么能包含了涉及有机体未来的全部发 育的精细的密码正本呢?一种赋予足够的抗力来永久地维持其秩序的原子结合 体, 看来是一种唯一可以想象的物质结构, 这种物质结构提供了各种可能的排列, 在它的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足以体现出一个复杂的“决定”系统。在这种结构 里, 不必有大量的原子就可产生出几乎是无限的可能的排列。 为了把问题讲清楚, 就想到了莫尔斯密码……如果密码有5种不同的符号,只挑出25个符号的组合, 而且只挑出由五种不同的符号、每种符号都是五个所组成的那种组合,粗粗地算 一下,组合数是62330000000000个……我们希望说明的只不过是,就基因分子 的图式来说,微型密码是丝毫不错地对应于一个高度复杂的特定的发育计划,并 且包含了使密码发生作用的手段,这一点已经不再是难以想象的了。(p60) 7.我觉得第六章(有序、无序、熵)是这本书里最精华的地方。薛定谔用 “负熵”来解释生命有机体的延续,经典!用热力学的概念完美的解释了生命有 机体如何避免衰退。 生命的特征是什么?一块物质什么时候可以说是活的呢?那就是当它继续 在“做某些事情”,运动,新陈代谢,等等,而且可以指望它比一块无生命物质在 相似情况下“维持生活”的时间要长得多。当一个不是活的系统被分离出来,或是 放在一个均匀的环境里的时候,由于各种摩擦阻力的结果,所有的运动往

往立即 陷于停顿;电势或化学势的差别消失了,倾向于形成化学化合物的物质也是这种 情况,温度由于热的传导而变得均一了。在此以后,整个系统衰退成死寂的、无 生气的一团物质。 这就达到了一种永恒不变的状态, 不再出现可以观察到的事件。 物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为热力学平衡,或“最大值的熵”。(p68) 在我们的食物里, 究竟含有什么样的宝贵东西能够使我们免于死亡呢?那是 很容易回答的。每一个过程、事件、事变--你叫它们什么都可以,一句话,自 然界中正在进行着的每一件事, 都是意味着它在其中进行的那部分世界的熵的增 加。因此,一个生命有机体在不断地增加它的熵--你或者可以说是在增加正熵 --并趋于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险状态,那就是死亡。要摆脱死亡,就是说要活 着,唯一的办法就是从环境里不断地汲取负熵,我们马上就会明白负熵是十分积 极的东西。有机体就是赖负熵为生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陈代谢中的本质的 东西,乃是使有机体成功地消除了当它自身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全部的熵。 (p70) 一个生命有机体通过不可思议的能力来推迟趋向热力学平衡 (死亡) 的衰退, 我们如何根据统计学理论来表达呢?我们在前面说过:“以负熵为生”,就象是有 机体本身吸引了一串负熵去抵消它在生活中产生的熵的增加, 从而使它自身维持 在一个稳定的而又很低的熵的水平上。(p72)

这本页数不多却字字经典的书读完,让人有一种神奇的感觉,虽然一直在接 触学习统计学和热力学方面的知识,却从来没把“熵”这个抽象的热力学概念与

生命联系起来。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 定了。 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 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 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 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 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 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在这本书里, 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 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 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 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读书笔记

生命是什么 what is life
——埃尔文· ——埃尔文· 薛定谔 埃尔文

学院

: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专业: 专业:材料加工工程 学号: 学号:100301802 姓名: 韩 美 康 姓名:


第五篇:《经济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书名:《经济学是什么?》

作者:梁小民

读书分享:林静

1.读经济学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2.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这可以是判断某件事的标准)

3.“稀缺性”:一个社会无论有多少资源,总是一个有限的量,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资源量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4.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哲学家把实现个人自由作为幸福,文学家把浪漫情调作为幸福,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作为幸福,企业家把商业成功作为幸福,而凡夫俗子往往觉得“平平淡淡就是幸福”。

5.从发展的角度看,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在某一阶段内,欲望可以看作既定的。

6.“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7.垄断又称完全垄断,是指一家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的整个市场,而且这种产品没有相近可替代品的市场。

8.“酒好也怕巷子深”是说好产品还须广告宣传,但没有好酒再做广告也没用。(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包装的,很多产品其实质量都差不多,尽管名牌很贵,但是人们仍然愿意买,这就是包装效应、品牌效应。)

9.平等不是收入的平均,而是机会的均等。

总结: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里面的专业名词太多,我不是经

济学家,我不需要去解决那些经济问题,我觉得这些名词的定义、或是如何来解决这些经济上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我会从里面挑除了经济在其他方面同样可以用的一些句子或道理,这不仅在辩论当中可以用,生活当中同样可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两本教科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过在前面第一章增加了全书的导论,最后又介绍了国际经济学的内容,只是本书讲的没有教科书那么深入,更浅显一点,把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通俗性相结合。书中讲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找出问题的根源,虽然说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也能够为解决方法提供方向。我不想单纯是为了辩论而读书,而是在读书之后,能够把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就像是在第一点中我所提到的,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像经济学家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我们可以去理性得分析解决问题。

《《幸福是什么》读书笔记(精选多篇)(全文共12486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