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特色城镇化建设经验交流(精选多篇)

时间:2025-05-24 07:12:51
特色城镇化建设经验交流(精选多篇)(全文共15903字)

第一篇:特色城镇化建设经验交流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xx镇委、镇政府衷心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关心xx镇发展,帮助我们研究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现将我镇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恳请各位领导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帮助和支持。

一、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xx镇位于xx县县城东南隅5公里处,是一个多山多水多林的农业镇。现有11个行政村,63个自然村,分山上山下两大部分。全镇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千余人,山下6村2168户7748人,山上5村427户1163人。山下6村现有耕地亩,仍然以果树、粮食等传统种植为主,没有形成新的上风产业,增收渠道不畅。近年来,其人均纯收进持续在3000元左右徘徊,明显低于全省、全市、全县均匀水平。长期以来,由于城镇建设多属自发的短期行为,政府治理不到位,缺少长远规划,厂商居三区交叉分布、市场经营秩序混乱、城镇公共设施功能不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群众意见较大。目前,建设治理xx*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城镇功能齐全、安全文明整洁的新城镇是xx镇一万名群众的热切期盼和迫切要求。山上5村原有3858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他们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行路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增收难、婚姻难等“六难”题目。2014年山区居民人均纯收进还不足1500元,大部分村民生活仍十分困苦。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近几年,他们采取购买、租住、借居等不同形式临时迁居山下。然而,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分析其原因:

1、从国家政策来看,近年来尽管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尤其是退耕还林政策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xx镇受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山区农民的耕地全部退耕后,每亩每年只能领取到150多元的退耕补助款,而现有的大部分林木没有成材,还很难给他们带来理想的经济收进,他们基本上失往了用以维持生计的土地,同时也无法得到国家给与的每亩每年两季100多元的粮食直接补贴,与山下粮农相比,退耕还林没有使山区农民真正受益。

2、从周边环境看,涑水河源头的两峪水库限制了山区的经济发展。70年代,全县大搞水利工程,无偿占用了山区农民群众的大量耕地

,村民们不讲条件,积极主动为水库建设出资出力,他们曾经为xx县的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可是,山区五村都分别位于xx峪、紫家峪两大库区上游,两大水库每年几百万立方的蓄水全部浇灌了山下十几个行政村的几万亩耕地,而山区5村没有任何受益。此外,为保证水库大坝的安全,山区各村无法使用爆破技术拓宽和修建农村公路,导致出山的农村公路坡陡弯急,一方面使较大型载货车辆无法通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山区人民群众的通行带来了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3、从生存条件看,xx镇山区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农民增收极度困难。目前,国家实行封山禁牧政策给山区农牧民亮起了红灯,他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依靠放牧挣钱,这基本上断了他们的生存后路,他们只有依靠外出打工、上山采药等办法挣钱维持生计,此外,再也没有其它经济来源,与山下平垣地带的农民收进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外,国家的各种惠农支农政策也没能顺德团购网使他们真正增收,政府投资的农村道路、电力电信、广播电视等公益设施人均维护本钱和因交通不便带来的上学、就医、买卖等其它用度都相对较高,山区居民无力承担。在我镇,农民增收难的题目越显突出,这也逐渐成为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关心关注和急需破解的困难。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我们发现把山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列进xx镇特色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山区农民收进,改变山区居民生存环境,进步山区农民生活质量的必然和唯一选择。

从山上山下两部分的农村发展现状来看,为农民群众找到增收渠道,为其创造宜居生活环境才是我们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重中之重。

xx镇地处省级涑水河源头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同时又是xx县县城六万余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水源地,这又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发展经济的速度和方式,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上项目,不能盲目依靠发展产业,走“以工促农,以工养农”之路。根据县委、县政府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xx镇党委、政府经过深进调研,认真思考,提出了发展适合本镇产业实际的以商贸、旅游、餐饮、现代服务和高效特色农业等低碳、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特色城镇化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是xx镇历届党委、政府筹划多年、预备多时、决心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是发展本地经济、增加农民收进、改善山区及靠山区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一项惠民工程;是加快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步伐,优化当地

经济发展环境

的又一项招商强镇工程;是加快建设xx县后花园——涑源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培育新兴产业、拓宽农民收进渠道、保护中条山林区9万余亩林地生态环境的重点工程;是认真落实国家新农村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库区移民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和以及维护林区、库区人民核心利益的最佳结合和有效途径。

二、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

 xx镇特色城镇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涑源北路、移民新区、高效农业区、千亩休闲型苗木基地、大型养殖园区、涑源峡谷漂流、莲花池旅游度假村、中条山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八大重点工程,总投资2.289亿元,拟用6年时间完成。2014年要实施的重点工程主要是涑源北路建设和山区居民整体搬迁一期工程,同时做好其它项目的项目规划、可行性论证和招商引资工作。

1、涑源北路建设项目。涑源北路从中科晶电门口经五厂直通华信大道,全长2.87公里,按准一级公路设计,街路合一,总投资790万元。主要包括路基路面、桥北沟填方、管涵、人行道展装、绿化美化、路灯安装、给排水等工程项目,计划在2014年10月底前建成并投进使用。工程项目资金通过“社会气力捐一点,企业单位出一点,政府部分挤一点,工程立项跑一点,一事一议顺德天天团购摊一点,房产开发补一点”的办法筹集。邀集城建、交通部分帮助规划设计,并聘请具备相应质资的单位承担工程监理。工程通过公然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

2、山区移民搬迁工程。

按沿街商住房区和集中安置区两部分设计,总投资3000万元(商住房300间,投资1800万元,安置区150套,投资1200万元)。贸易房为商住一体考虑,沿涑源北路两旁建设,间宽3.5米,进深10米,上下两层,每间附携同间宽,长5米的小院,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移民集中居住区按照xx镇特色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住房建设为山区居民的经济、适用、方便考虑,分别建成两间两层,三间两层的独院,街道、广场、照明、学校、医院、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 ……此处隐藏11851个字……镇化建设原则,妥善解决用地供需矛盾,同时进一步完善融资、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城镇吸引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需较大投入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基础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征,只有广开渠道,举全社会之力,小城镇建设资金才会有充足的保障。同时,城镇化建设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财政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站在发展高度,打破行业、部门界限,统一协调,统一运作,建设资金筹措就有更多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

第五篇: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经验交流

城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经验交流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全省确定了以3年时间,用3亿元打造“**百镇”,我们**县,城关地区被列入二级城镇规划,**镇被列入四级城镇规划。按统一要求,每个镇投入无偿资金312万元,有偿资金700多万元,并用这1000万元通过融资平台撬动8000万元投资建设规模。我县基本属于“吃饭”财政,而城镇化建设投资很大,每年县级财政安排的建设资金只有三四百万,完全靠财政搞建设很不实际。因此,唯有在资金筹措上进行创新,遵循“优化环境引一块、政府举债借一块、财政贴息调一块、整合财力集一块、民间资金活一块”的思路,小城镇建设资金才能变成源头活水。

一、整合财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在县级财力紧张,专项资金规模小,总量少的情况下,要加大县财政统筹力度,将预算内外资金整合使用,并吸收社会资金,集中财力兴办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对以下资金可以集中使用: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国土部门取得的土地收益;城建部门收取的市政公益设施配套费;旧城改造取得的收益及房屋开发公司上交的部分收益;水务、环保部门收取的水资源费、排污费;电力部门收取的工业用电附加;交通部门取得的上级返还资金;社会对城市基础建设的捐助资金;财政预算安排的建设支出。

把这些资金整合起来,由政府统一使用,集中建设几个能拉动全县经济发展和百姓关心的城建项目,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深化城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分税制原则,建立有利于城镇财政增长的体制,调动城镇生财、聚财、理财积极性,增强经济活力;打破行业保护,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行政府招、投标管理,在建设中,财政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对项目进行跟踪问效;财政部门重视小城镇债务管理,对已形成的债务进行清理,摸清底数,建立必要偿债机制,镇政府要为化解财政风险创造良好环境,做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财办事,使城镇真正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都市。

二、盘活存量,扩充建设资金来源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可考虑走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建市场之路,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不断扩充基础建设资金来源。对属国有资产部门管理的公有资产,通过拍卖等方式筹集资金,也可进行部门间合理配置整合,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国有企业改制在保证职工合理安置前提下,可对社会公开拍卖,拍卖多得部分可用于城镇建设;对一切可经营的城镇基础设施,都可将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剥离,采取卖、租、抵押等办法推向市场,通过转让经营权、收益权和股权进行融资,从而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吸引增量,不断扩充建设资金来源,进入投资、回收、再投资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类处理。将基础建设项目划分为非赢利、微利、赢利性质。非赢利性主要用地方税收收入建设;对微利性项目可考虑适当财政补贴,主要利用商业资金建设;赢利性项目完全商业运作,并以此作为我县财源增长点。对已建成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有些项目可有价或溢价转让,有些项目可改制进行商业化运作。

有偿转让公用事业部分股权。对一些有投资回报的给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实行收费式经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实现政企分开,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经营的路子,由福利性服务向经营性服务转变;适当转让城镇维护管理权,节省开支。对于城镇环境卫生、绿化等维护管理,可以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管理;有偿转让公用设施冠名权。将一些街名、路名、站名、校名、公交线路牌进行有偿、有期限地转让。对社会投资者捐助的部分公益事业项目,可以永久冠名。

三、经营城镇,用活用足土地资源

城镇土地是政府掌握的最大资产。近年来,我县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通过有效运作,以地生财,筹集到大量的建设资金。今后还要科学合理调整中心区和繁华地段用地性质,对建成区域进行功能改造和升级,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出让土地,实行整体规划,分段开发,储备一批,开发一批,政府可垄断一级土地市场,放开二级土地市场,将土地增值收益尽可能收到政府手中,谋求土地效益最大化。

全民造环境,提高土地附加值。要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和谐统一基础上,把经营城镇的思路贯穿到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树立城镇形象,营造城镇品牌,提高城镇档次,从而使城镇土地资产不断增值。要把环境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绿化、美化、亮化城镇,增添新的人文景观,把城镇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府服务环境,不断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以此造商机、造人气,带动土地升值。

四、拓展渠道,广泛吸引民间资本

在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规划和管理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业支撑、突出特色”的方针,拿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可行的带有战略性规划蓝图,许多事交给民间去办,把民间的财力吸引过来,让他们投入到各项建设。具体地说,就是把我们的资源配置权、管理权变得可以经营,以商品方式转让给民间,可通过财政贴息等形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城镇基础设施,使民间成为小城镇建设、投资和消费的主体。同时,大力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的招商,力争招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按企业化、市场化、民营化思路,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大力推行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专业招商等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运作的招商方式,广招四海客商。

吸引民间资本进行建设。必须消除城镇化建设体制上的障碍。财政、建设、公交、土地等职能部门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一是全面改革城镇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入城镇门槛。二是推进城镇用地改革。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又利于促进城镇化建设原则,妥善解决用地供需矛盾,同时进一步完善融资、购房、发展二三产业等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城镇吸引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城镇化建设是一项需较大投入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基础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等特征,只有广开渠道,举全社会之力,小城镇建设资金才会有充足的保障。同时,城镇化建设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财政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站在发展高度,打破行业、部门界限,统一协调,统一运作,建设资金筹措就有更多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from: 两全其美网校城(

《特色城镇化建设经验交流(精选多篇)(全文共1590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