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60篇《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范文
篇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
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地球和月球
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普通性:
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
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2分
太阳辐射→能源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概念: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自转)
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周期长小时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
速度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60
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
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公转)
概况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西向东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约为日分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2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黄赤交角,约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名称带五带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对应点选填右图)
地平面的高度角
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外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17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千米,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地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连续。三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上地幔组成。圈层下地幔
岩石圈: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二、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矿产: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属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玄武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张裂(碰撞或张裂)形成裂谷。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山脉、岛弧、海沟。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 ……此处隐藏79445个字……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篇五十八: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 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③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篇五十九: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年雨型(>20xx)
2、位置: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的亚马孙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群岛等。
3、气候特点(特征):常年高温多雨。
4、气候形成原因: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新加坡的首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旅游城市万隆、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尼日利亚的首都都拉各斯,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古巴首都哈瓦那,巴拿马的首都巴拿马,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秘鲁城市伊基托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高一下地理知识点:热带草原气候
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750—1000)
2、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非洲中部大部分地,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南美的巴西高原
3、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季。
4、气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塞内加尔的首都达喀尔、马里首都巴马科,南非首都比勒陀亚,港口城市德班、城市和金都约翰内斯堡,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港口城市里约热内卢,委内瑞拉的首都加拉各斯。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篇六十: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知识点总结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23°26′N
0°
………………………………………23°26′S
文档为doc格式